中国串口屏的制造工艺流程
工艺流程描述:
前工序站:
ITO玻璃注射成型 — 玻璃清洗与干燥 — 预涂层 — 预破膜 — 显影主固化 — 蚀刻 — 剥离清洗 — 顶涂层 — UV固化 — 固化 — 抛光) – 清洗 (CLEAN) – 涂布取向剂 (PI) 印刷 – 固化(主固化),清洗(清洁),丝网印刷(密封/短印刷) – 烘烤(杯形炉),喷涂包装材料(间隔剂喷涂) – 压合(组装) – 固化(密封主固化)
- ITO图案蚀刻:(ITO玻璃输入图形检测已完成)
- ITO玻璃输入:根据产品要求,选择合适的ITO玻璃并放入传输篮。ITO玻璃的规格和型号需符合产品要求。注意ITO层必须向上插入篮中。
- 玻璃清洗与干燥:使用清洗剂和去离子水(DI水)清洗ITO玻璃,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ITO表面杂质和油污,随后去除并干燥水分,以确保后续工艺的加工质量。
- 光刻胶涂覆:在ITO玻璃的导电表面均匀涂覆一层光刻胶。涂覆光刻胶的玻璃需在一定温度下预处理:(如图所示)
- 预干燥:将涂覆光刻胶的玻璃在一定温度下烘烤一段时间,使光刻胶中的溶剂挥发,增强其与玻璃表面的附着力。
E.曝光:通过预先制作的电极图案掩模,用紫外线(UV)照射光刻胶表面,使光刻胶层发生反应。在紫外灯下,通过遮盖涂覆有光刻胶的玻璃上的光刻胶,使光刻胶选择性曝光(如图所示)。
F.显影:用显影液处理玻璃表面,光照下分解的光刻胶层被去除,未曝光部分的光刻胶层保留,紫外光照射部分的光刻胶在显影液中通过化学方法溶解,显影后的玻璃需经过一定温度的硬化处理。
G.强化膜:玻璃再次经过高温处理,使光刻胶层更加坚固。
H.蚀刻:使用适当的酸蚀刻溶液,去除未被光刻胶覆盖的ITO薄膜。从而获得所需的ITO电极图案。
注:ITO玻璃是一种导电玻璃(In₂O₃和SnO₂),易与酸反应,用于蚀刻去除多余的ITO以获得相应的导线电极。
- 薄膜去除:使用高浓度碱性溶液(NaOH溶液)作为薄膜去除溶液,剥离玻璃表面残留的光刻胶,从而在ITO玻璃上形成与光刻掩模完全一致的ITO图案。
- 清洗与干燥:用高纯水冲洗残留的碱液、光刻胶及其他杂质。
- 特殊工艺:(TOP膜涂覆至固化及清洗)
普通TN和STN产品无需此步骤,TOP膜涂覆工艺在光刻工艺完成后进行,在SiO₂涂层上再次对蚀刻区域及沟槽桥与电极覆盖区域进行蚀刻,可形成绝缘层,有效消除底电极的显示状态,并提升透光特性等,因此大多数高端产品需进行TOP涂覆。
- 定向涂覆(直至清洗完成)
该工艺在蚀刻后的 ITO 玻璃表面涂覆定向层,并通过特定方式处理限制层,使液晶分子在定向层表面按特定方向排列(定向)。此步骤是液晶显示器生产中的独特工艺。
- 取向涂布剂:
在玻璃表面涂布有机聚合物取向材料,即通过选择性涂布方法在ITO玻璃的适当位置均匀涂布取向层,并同时固化取向层。(通常在显示区域)
- 固化:
通过高温处理固化取向层。
- 取向摩擦:
使用法兰绒材料沿特定方向摩擦取向层表面,使液晶分子未来能沿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排列。例如,TN型摩擦取向:45度
- 清洗:
摩擦后玻璃表面会残留法兰绒纤维等污染物,需通过特殊清洗步骤去除。
- 空盒生产:(丝网印刷至固化)
在此过程中,两片导电玻璃叠放在一起,密封后固化,制成具有特定间隙厚度的玻璃盒。盒体制造技术是LCD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之一。(液晶盒的间隙必须严格控制)
- 丝网印刷框架和银点:
密封材料(框密封剂)通过丝网印刷涂布于上玻璃板,下玻璃板则印刷导电胶。
- 衬垫喷涂:
将支撑材料均匀分布于下玻璃表面。衬垫(通常为几微米厚)需均匀覆盖玻璃表面。这些材料用于确保玻璃间间距与盒体厚度一致。
- 反压:
将上下玻璃在对点标记处压紧,然后用密封材料将对应的两片玻璃面贴合。
- 固化:
在高温下固化密封材料。固化时对上下玻璃施加压力,使液晶盒的间距(厚度保持均匀)。
后工位:
划线 — 断开 — 液晶注入 — 端部密封 — 断开 — sharpen — 视觉检查 — 电气测试 — 二次清洁特殊工艺 (多边形) — 背面印刷 — 干燥墨水 — 偏光片组装 — 热压 — 外观检测 (FQC) — 位针 — 最终测试 — 包装 — 入库。
STONE 提供全面的 3.5 英寸至 15.1 英寸 小型和中型标准串口屏、LCD 显示屏、TFT 显示模块、显示行业、工业 LCD 屏幕、阳光下视觉突出 TFT LCD 显示屏、工业定制 TFT 屏幕、TFT LCD 屏幕宽温度范围、工业 TFT LCD 屏幕、触摸屏行业。TFT LCD模块非常适合工业控制设备、医疗仪器、POS系统、电子消费产品、车辆及其他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