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串口屏行业的结构性竞争,谁胜谁负?

 

5月,媒体报道三星将出售L7-2和L8-2-1两座液晶屏工厂的部分设备;6月,媒体报道松下决定于2021年退出液晶屏业务,其姬路8.5代工厂的生产设备将被拍卖。

与日韩在液晶屏领域采取“关停转售”不同,国内液晶屏产业“扩张”仍在推进:
例如,华星光电投资350亿元在广州建设的8.6代生产线T9项目已完成“招标”。这将成为全球单次规划产能最大的8.6代液晶屏项目之一。– 事实上,国内主流大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商,包括京东方、华星光电和华科,均在扩大“串口屏”产能。
根据原有产业链规划,2020年韩国LG和三星已准备完全撤出并关闭所有液晶屏制造项目。

然而,在新冠疫情下,欧美面临“失血”与经济双重压力,全球显示产业进入“史上最激烈”的复苏期——价格上涨,因此LG和三星“放缓”了停产决定。

即便如此,2021年随着疫苗接种推进,新冠疫情进入“后疫情时代”。显示面板需求增长趋于停滞,高价趋势亟待年底迎来转机。LG和三星选择最终实施“串口屏面板停产”决策,实属意料之中。

而日本的串口屏面板产业链已处于“N年来的最低运营水平”。夏普被台湾企业收购,专注于中小尺寸串口屏面板的JDI已宣布进军OLED领域,松下虽仍保留可能性,但从产业链集群角度看已为零。日本显示产业在串口屏面板领域持续“减法”,这是意料之中的事。

不仅日本和韩国的串口屏产业链处于“衰退”状态。

过去5年,中国台湾地区也未推出“全新规划”的大型串口屏面板项目——台湾企业鸿海承诺投资的美国串口屏面板项目也“多次缩减”,后续是否继续尚不确定; 台湾地区企业产能变化最为关键,2016年投产的8.6代生产线,以及与日本夏普合作在广州建设10.5代生产线。

因此,可以说全球串口屏面板新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。尤其2021年呈现“他人退却,我们前进”的逆向发展态势。这背后的秘密是什么?答案其实非常明显。

即,韩国、日本等竞争对手的退却主要集中在7代线、7.5代线和8.5代线产能;而国内大陆的扩张则集中在10.5/11代线和8.6代线产能。

例如,华星光电广州T9项目为8.6代生产线面板;在产能规模上,长沙项目同样为8.6代生产线——此前惠科重庆和蕲州项目也为8.6代生产线,作为全球最后一批崛起的大尺寸串口屏面板企业,惠科将打造全球最大的8.6代生产线集群产能; 同时,2021年BOE和华星光电也在大力扩建10.5/11代生产线产能。

例如,武汉BOE计划利用2.5万片/月玻璃基板的有利条件,已于开工建设初期预留厂房空间,计划通过自筹资金37.75亿元在现有武汉BOE工厂进行产能扩建。此外,日台合作在广州的夏普富士康鸿海10.5代生产线也于2020年启动扩建——2020-2021年,大陆多条10.5/11代生产线扩建规模,几乎相当于新建一条10.5/11代生产线。

停产的是8.5代及以下世代的面板生产线,扩建的是10.5/11代和8.6代面板生产线——其中,10.5/11代生产线更符合大尺寸电视、商用显示等发展趋势的需求,无需赘述: 10.5/11代生产线仍是行业产能短板。8.6代生产线虽与8.5代生产线大部分产品产能重叠较高,但在50英寸和58英寸产品上可替代8英寸和6英寸面板;与8.5代生产线相比,在48英寸和55英寸产品上替代8英寸和6英寸面板,基本实现“成本不变”,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。借助8.6代生产线对8.5代生产线施压,这些台湾面板企业发明了这一方法,被大陆企业效仿!

事实上,从IT面板到电视面板,8.6代生产线可实现类似成本,在切割显示面积上对8.5代生产线形成压制。这种格局下,若行业进入“相对过剩周期”,8.5代生产线的竞争力将明显劣于8.6代。

2020-2021年,串口屏面板行业将走出“史上最激烈强周期”,此后必将进入“消费透支”效应下的“生产线效率”竞争阶段。此时,大陆企业凭借总规模优势、产业链配套优势及生产线技术领先优势,竞争力将更加凸显。在此背景下,韩日企业利用二手设备价格尚可的时机,出售相应设备,是最佳选择。

下一代面板与“迫切需求”的平衡

据媒体报道,三星面板生产线调整是战略决策。三星电子副董事长李在镕亲自参与了退出液晶屏项目的决策。李在镕还亲自宣布计划到2025年投资13万亿韩元用于下一代显示技术研发。其中,QD-OLED屏幕是重要方向。

瞄准下一代技术,显示面板领域的竞争已进入新阶段。例如,京东方重庆6代OLED生产线正在搬迁设备;华星光电在广州规划T8印刷OLED 8.5代生产线项目;华科也在准备在长沙项目中验证OLED技术。…… 韩国LG目前正在升级广州8.5代OLED产能,并加速韩国10.5代OLED项目建设。据报道,三星出售的串口屏面板项目、空置工厂及设备也将被引入6代OLED及未来高世代QD-OLED产能。

从某种角度看,日本企业退出液晶屏阵营,确实是一种“撤退”;而韩国企业为OLED让路,则是“换道超车”,其战略规划是通过“新技术降级反击”来对抗竞争。

在此背景下,国内串口屏产业继续扩大串口屏产能是否“值得”且“明智”成为问题:事实上,OLED、Micro-LED、QLED等技术均面临两大挑战。

首先,串口屏与OLED共享玻璃基板TFT产能,即串口屏面板生产线未来超过半数的投资可用于通用显示面板。

其次,新显示技术暂时难以满足全球显示行业“巨大需求”。

彩色电视和商用显示产品需求旺盛,尤其是大尺寸产品“需求激烈”。后者需要“符合大尺寸趋势”的新产能建设。国内过去5年液晶屏新线建设及当前产能提升项目,几乎都围绕这一趋势展开。这也正是国内大陆企业抢先一步,在液晶屏制造行业中建立对日本、韩国和台湾等地区“竞争优势”的关键所在。

大尺寸液晶屏的短期和中期需求仍将快速增长,这与长期必须转向下一代技术的趋势并不矛盾。

行业专家认为,即使被视为最成熟的下一代显示技术——OLED显示,在大尺寸领域也面临至少三条技术路线的竞争:印刷显示、W-OLED、QD-OLED等。在技术成熟度尚未达到之前,成为主流电视市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
下一代技术越晚实现技术路线标准化,串口屏大尺寸市场的寿命就越长。“也就是说,国内串口屏面板行业的风险并不在于”下一代“技术本身,而在于下一代技术工艺路线选择和”产能扩张方向转换”的时机问题。

目前,国内显示面板两大龙头企业BOE和华星光电已建成第六代OLED蒸发沉积工艺生产线,并开展了大尺寸OLED蒸发沉积与印刷工艺的验证试验。国内显示产业在下一代技术投资上并未显著落后——由于国内面板企业在大型串口屏领域领先,实际情况是国内显示面板企业主动引进大型OLED的紧迫性不强,这一方面国内企业可以相对宽松一些。

此外,在小型OLED、柔性OLED及硅基OLED三大特色差异化方向,国内显示面板产业投资布局上,全球范围内中国、日本、台湾及韩国四大阵营基本保持领先地位。

在OLED材料、QLED材料及微发光二极管(Micro-LED)产品研发方面,国内企业亦或积极追赶,或保持领先。然而,在OLED材料生产涉及的印刷、蒸发等设备领域,国内产业链仍显著落后于日本和韩国。

因此,在显示面板产业链及未来导向的供应链竞争中,国内显示产业具有优势与劣势,总体优势大于劣势,近期优势尤为明显。韩国和日本企业销售串口屏面板设备,并不构成否定国内串口屏产业链投资合法性的理由。然而,国内串口屏产业也应高度重视新技术、下一代显示方向及发展程度,并及时“转向新轨道”。

 

    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