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互联网HMI技术发展概述与展望

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得很早,至今已超过10年。在此期间,我们遇到了些许挫折,概念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我将探讨如何看待这些挫折与变化,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。要理解HMI技术发展的逻辑,我们需要把握HMI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。我特别强调三点:

  1. 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机遇,而非盲目追逐热点。机遇源于HMI技术变革与经济可行性的变化。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个人而言,采用新HMI技术的难点往往在于HMI技术与经济可行性的统一。
  2. 新HMI技术通常是从HMI技术难度较低的领域向难度较高的领域发展,或从价值较大的领域向价值较小的领域扩展。前者是HMI技术难度,后者往往是通过降低HMI技术成本或提高通用性来实现。通用性的提升本质上是通过知识复用实现成本降低。
  3. HMI技术的价值往往呈现“非线性”特征,通用性和基础性HMI技术具有巨大的HMI技术潜力。工业互联网平台便是这类具有潜力的HMI技术。

一般而言,HMI技术失败常归因于不合理的经济性(市场规模小、用户需求弱、使用成本高),而成功往往出现在难度与价值更为匹配的领域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印证了这一点。在未来HMI技术发展方向上,需特别关注高潜力方向。

Summary and Outlook of Industrial Internet Technology Development-3.jpeg

在理解这些基本规律后,是时候从宏观视角审视全局。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:工业互联网的最终价值是什么?我将工业互联网的最终价值分为两类:个体劳动的方式和群体协作的方式。前者主要指远程化,目标是人机关系;后者目标是工厂内的协作,聚焦于人际关系,可进一步用工业4.0的逻辑进行分析。当然,两者之间存在一定交叉。

为什么远程化是最终目标之一?

我们知道:人类的一个核心理想是让机器取代人类,完成人类不愿做的工作。机械化、自动化和智能化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。但自动化存在局限性,通常只能应用于场景固定且不变的重复性任务,如车间内的生产。当场景不断发生意外变化(如驾驶)时,机器难以独立完成任务。智能HMI技术可部分弥补自动化的不足,而远程化几乎能解决所有问题。当然,远程HMI技术与智能HMI技术可互补并协同促进。

从HMI技术角度看,远程HMI技术的最简单形式是远程设备监控,即通过设备监控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。更高级的远程HMI技术可能是远程操作设备。操作设备可以是简单的(如开启或关闭设备阀门),也可以是复杂的(如在施工现场驾驶挖掘机)。最困难的可能是远程维护设备。数字手套、增强现实(AR)、虚拟现实(VR)以及易于远程操作和维护的设备可用于解决此类问题。在HMI技术发展过程中,此类HMI技术可能首先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军事领域;随后应用于某些大型企业(如日常采矿、大型设备维护,例如清理焦炉顶部、排查危险作业环境等);最后扩展至其他企业应用场景。

Summary and Outlook of Industrial Internet Technology Development-3.jpeg

我认为工业4.0是另一个最终目标

工业4.0最典型的场景是装配线上的个性化生产。这种生产方式会带来很多问题,使协作变得更加困难。因此,德国提出了“信息融合的三个维度”来解决这一问题。在我看来,我国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实际上包含了这三个维度。GE的工业互联网实际上是物联网;物联网主要涉及垂直整合和部分水平整合。因此,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实践成果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和总结。

水平整合:

本质上是空间信息的整合,通常表现为企业间信息整合,可支持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多方协作。从长远来看,这种整合可以促进社会分工,改变企业生态。我看到两种类型的整合:一种是由大型企业主导的整合,以控制自己的供应链;另一种是由平台公司主导的整合,以实现资源的动态对接。

横向整合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质量管理。对于工业企业而言,一旦采购的生产材料不符合质量要求,往往会导致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损失。此外,高端企业对质量有特殊要求,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认证才能采购。因此,推动横向整合需要促进标准化,并结合工业软件进行质量控制。

横向整合的另一个难题是商业模式。资源共享和多方协作可以带来好处,但关键是如何分配这些好处并让主要利益相关者受益。这是一个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解决的问题。

横向整合存在国家差异。在大企业层面,美国企业有特殊需求:避免因海外生产导致HMI技术外流,并需通过工业互联网管理制造企业。在小企业层面,中国企业面临特殊场景:推动低端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。这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。

Summary and Outlook of Industrial Internet Technology Development-3.jpeg

垂直整合:

本质上是快节奏业务与慢节奏业务的整合,管理与控制的整合,可用于提升管理能力。

管理与控制能力的提升体现在人力、设备、物料、法律和环境管理等各个方面,尤其是与人相关的各类管理。具体可涉及设备管理、质量管理、能源管理、运营管理、安全管理、生产管理等多个方面。在我看来,计算机管理的本质非常简单:首先,它是工业知识的软件化,使机器学会工作;其次,它是超限和违规的管理,即在出现问题时知道该如何处理。因此,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仍是提高标准化程度。

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够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。最典型的实践是支持小批量、多品种生产,而极端实践则是支持装配线上的个性化生产——这是工业4.0的典型场景。在我国,这一变革的近期亮点主要集中在低端和中端产业。

端到端集成本质上是不同时间段信息的一体化,是研发与设计、制造、销售及服务运营等环节信息的一体化。通过端到端集成,可显著提升研发和服务水平,支持个性化和小批量生产。端到端集成的关键基础是研发与设计的数字化。基于产品设计的数字化,CAD、CAE和CAM可以真正实现集成,从而促进全面优化。我举了一个例子:零件设计、材料选择和制造可以结合起来,实现人类难以达到的设计结果。通过数字孪生,可以将研发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持续改进联系起来。端到端集成的优势在于,多个环节的局部优化可转化为整体优化。这相当于将“N个一维空间的优化问题转化为一个N维空间的优化问题”,将极大改变研发与设计的方式和效果。目前,此类进展主要出现在中高端HMI技术企业(HMT)的离散制造行业。展望未来,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基础。要打好这一基础,平台的标准化程度、易用性和灵活性需要进一步提升。在我看来,工业4.0中强调的“信息整合的三个维度”主要是三个一维业务链的整合。从发展趋势来看,未来发展可能演变为三维信息整合。

    滚动至顶部